|
|
|
序一
梁山伯與祝英臺的傳說千古流傳,膾炙人口,總讓人們動心牽情,浮想聯(lián)翩。它不獨為中華民族所鐘愛,早已超越國界,遠播域外,尤其在漢字文化圈內的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度廣為流布,成為東方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十年前,我曾為宜興市政協(xié)學習和文史委員會、華夏梁祝文化研究會編印的《宜興梁祝文化——史料與傳說》寫過一篇“序”,對重視實證、嚴謹治學的方法大加贊賞,并肯定“梁祝宜興說”是梁祝文化研究史上的一個突破。長期以來,人們認為,“梁?!敝挥袀髡f,沒有歷史,而“梁祝宜興說”則以可信的史料使流傳了1600多年的梁祝文化成了“有本之木、有源之水”。這是與華夏梁祝文化研究會的會員們不虛浮、不輕狂、嚴謹而執(zhí)著的學風分不開的,而本書的作者路曉農就是他們中間的一員。
十余年來,特別是退休后的十年,路曉農堅持自費到各大圖書館去查閱各種地方志、地理志、風土志、類書、筆記、詩文等文獻,到相關“梁?!边z存地去考察,以大海撈針的精神鉤沉出可觀的梁祝文化史料,歷代的“梁祝”典籍記載達到130余部、篇,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丁傲鹤!钡钠鹪磁c流變》一書不僅將這些資料予以公布,讓研究者們共享,還通過對資料的比對、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了過去學界引用上的一些錯誤,為今后的梁祝文化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參考。
本書是一部學術著作,它多角度地論證了梁祝傳說“端發(fā)于宜興,首傳于江浙”的歷史,力求做到每點必論,每論必詳,每據(jù)必足。本書關于“梁祝傳說以宜興、寧波、濟寧三地為輻射點向周圍散射”的觀點,以及“在輻射中回流、在流傳中變異”的概括,頗有新意。作者提出的“梁祝傳說的發(fā)源地也是流傳地,而梁祝傳說的其他遺存地也可能是某個情節(jié)發(fā)源地”的觀點,對中國梁祝傳說遺存地的研究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梁祝傳說不僅以傳說、故事、歌謠等口頭文學的形式傳承,而且還以彈詞、清曲、琴書、鼓詞、寶卷、竹板書、三弦書、木魚書等曲藝形式,以及詩詞、小說、戲劇、電影、電視、師公經文等文藝創(chuàng)作和民間宗教的形式流傳。本書在文獻資料的鉤沉方面雖做了大量工作,但只是豐厚精深的梁祝文化的一個小小的部分,面對“梁?!钡氖澜纭吧赀z”和“梁?!钡倪z存保護,我們至少有三方面的工作需要繼續(xù)去做:
一是推進學術深化。包括對梁祝傳說、故事、歌謠等民間口承文化的再搜集、再整理;對不同文體、不同文本的資料以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間的傳播狀況做出跨學科、跨文化的綜合研究;對中國的梁祝傳說與流傳于域外諸國的文本進行比較研究,分析異同,梳理流源,探索其傳播路徑。進一步研究“梁?!蔽锵?、事象、意象和語象背后的功能與意義,注意物質、社會、精神和語言的立體考察與深層剖析。
二是勘定文化資源。包括忠實地記錄口存資料,搶救口承遺產;繼續(xù)進行文獻資料的鉤沉,盡量捕捉一切相關的信息,并做出正確判斷;對大量有形實物(如祠廟、陵墓、遺址、遺跡、圖像、工藝品等)用多學科的理論、方法作出認真而客觀的考定;對梁祝文化中的宗教文化和信仰資料作出審慎的分析。
三是加強對梁祝文化遺產的保護。包括認真執(zhí)行《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履行簽約國應盡的國際義務;相關工作不能受地方利益驅動,不建立在商業(yè)期待和發(fā)展沖動的基礎之上;要保障落實遺產保護的人才、資金、制度、法規(guī)、設備、技術;要強化遺址遺跡的保護監(jiān)督,防止規(guī)劃性、工程性的破壞,反對畫蛇添足式的擴建和盲目的修舊出新以及不適當?shù)穆糜伍_發(fā);四省六地在“聯(lián)合申遺”的過程中,需加強合作,淡化地方意識,樹立整體的全局觀念。梁祝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僅需要政府部門的重視,還需要文化機構、學術團體、文化工作者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參與,要把遺產保護的過程變成文化建設的過程,變成弘揚民族精神的過程。 希望本書的出版,能夠推動“梁?!毖芯康纳钊腴_展,并為“梁?!鄙陥笫澜缥幕z產項目作出有益的貢獻。
于金陵望山樓
2013年6月28日 陶思炎,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江蘇省文聯(lián)副主席,東南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時為博士后導師)。 序二
近幾年來,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開展,作為中國民間四大傳說之一的梁祝傳說及其相關的梁祝文化研究又一次熱鬧起來。2006年國務院公布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時,江蘇、浙江、山東、河南的梁祝傳說同時進入國家名錄。大家知道,進入國家名錄的民間文學作品一定是具有民族代表性的作品,而那些與“梁?!毕嚓P的非代表性的作品,雖沒有進入國家名錄,但同樣是全國梁祝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應該加以重視。其中的一些傳說,可能進入省級或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得到保護。
目前提起梁祝傳說,大家只關注四省六地。四省指江蘇、浙江、山東、河南,六地指寧波、上虞、杭州、宜興、濟寧、汝南,這顯然是不全面的,有悖于梁祝傳說家喻戶曉的聲譽。既然梁祝傳說家喻戶曉,它就已經不是某個地區(qū)所專有,而是突破地域界限,在廣闊的地域和民族中流傳,成為民眾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所以應該視梁祝文化為一種大文化,它不僅在中國版圖內各地區(qū)、各民族中廣泛流傳,而且隨著移民和文化的交流與傳播,跨越國界,在中國周邊的所謂“漢字文化圈”的國家,如朝鮮、越南、日本、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均有傳播。在中國民間四大傳說中,可以和梁祝傳說相媲美的是牛郎織女的傳說,“牛女”傳說不僅在中國國內家喻戶曉,在國外也聲名遠揚。前者的傳播在于其生動的故事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而后者的傳播則是完全與節(jié)日文化相融合,是對節(jié)日文化的藝術敘說。今天面對進入國家名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梁祝傳說,對其研究應該是全方位、多側面的。因為梁祝文化是一種大文化,在這種文化形成的過程中,加入了太多的藝術表現(xiàn)樣式。除美麗動聽的故事講述外,戲劇、曲藝,音樂、民歌、敘事詩、小說、民間工藝、電影、電視都參與其中。這使梁祝傳說成為名符其實的文化符號,藝術魅力歷久不衰。就如我們今天聽到小提琴協(xié)奏曲《梁祝》,仍可以體會到傳說帶給我們的曲折動人的敘事和優(yōu)美旋律所表達的無限意境。
民間傳說研究有自己獨特的視角。首先是如何把握傳說的可信性特點。這種可信性表現(xiàn)出傳說的產生要有一定的事實依據(jù),或以某一人物或以某一事物作為依著,展開故事情節(jié)。梁祝傳說正是以梁山伯和祝英臺為主人公,以眾多的地方掌故和文化遺址作為依托,構成傳說的內核。無論是寧波、宜興的傳說,還是濟寧、汝南的傳說,都是如此。因此,傳說依托事實的考證,對探討其源流、傳播、變異至關重要。宜興的路曉農先生多年來就在做著這樣的考察和考證工作。路曉農先生是江蘇宜興人,華夏梁祝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自20世紀九十年代起,即從事梁祝文化研究。他曾多次赴北京、上海、天津、寧波、杭州、四川等地圖書館查閱資料,還到浙江寧波、上虞、紹興、山東濟寧、河南汝南、重慶銅梁等“梁祝遺存地”進行實地考察,前后搜集到歷代記載“梁?!钡闹境恕⒐偶?30余部、篇。同時撰寫梁祝文化的研究論文,多角度、多側面對梁祝傳說的起源、傳播及各遺存地的特點進行探討。他的新著《“梁祝”的起源與流變》更是以大量的史料、古跡遺存,考證梁祝傳說的原生地。認為“宜興梁祝記載最早、記述最豐、遺存最多”,為歷來爭論中的“宜興說”尋找依據(jù)。路曉農先生的治學態(tài)度十分嚴謹,他不僅重視文獻檢索,而且注重田野考察。為了給“宜興說”找到充足的依據(jù),他一方面對遺存宜興的南齊《善卷寺記》、碧鮮庵碑等進行認真的解讀,還對宜興梁祝遺址祝陵、梁祝讀書處進行細致的田野考察,得出“宜興是梁祝傳說的本源發(fā)生地”的觀點。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書中的《歷代“梁?!庇涊d書(文)目敘》,分上中下三篇,詳細介紹了歷代古籍中關于梁祝事跡及傳說的記載,其中宜興最多共63則,寧波次之56則,其他地區(qū)只是零星記載。從這一考證出發(fā),說明宜興是梁祝傳說的發(fā)生地。從傳說人物和遺跡出發(fā),配合文獻考證,應該說論據(jù)是可靠的,具有說服力。
傳說研究的另一個視角是它的附著性。梁祝傳說既是人物傳說又是風物傳說。民間傳說都有“可信”的附著物。為了增加傳說的可信性,講述者往往會給附著物附繪上美麗動人的故事。作為人物傳說,梁山伯和祝英臺是否真有其人,歷來存在爭議。至于梁祝遺址本屬于地方風物,也很容易使講述者產生聯(lián)想,編造一個故事附著其上,于是產生了關于梁祝傳說的不同異文并形成不同的風物圈。宜興、寧波、山東濟寧、河南汝南的梁祝傳說都是如此。筆者曾考察過江蘇宜興和河南汝南的“梁?!蔽幕瑑商幎加凶x書處(或書院)、十八里相送故道、梁祝墓、梁家莊、祝家莊、馬家莊,都有生動感人的傳說等等。兩地都被命名為“梁祝文化之鄉(xiāng)”,讓人不信都不可能。為了深入研究梁祝傳說的傳承與傳播,探討梁祝文化的原生地,筆者曾建議曉農先生就其所掌握的梁祝資料,包括文獻的和口頭傳承資料,繪制“梁祝傳說分布圖”。通過這種傳說地圖,觀其分布,大體上可以判定這一傳說分布最集中、最密集的地區(qū),可能就是傳說的源發(fā)地。和一般的傳說研究相比,梁祝傳說研究有它的特殊性。因為這一傳說在它的流傳過程中,傳承者或講述者往往忽略了地域性,變成在全國范圍廣泛傳播的故事。雖然在上世紀錢南揚先生、馮沅君先生都對梁祝傳說在寧波、汝南的傳播進行過研究,提出“寧波說”和“汝南說”。而在實際傳播中,人們往往突破梁祝傳說的地域性特征,使傳說的原生地在傳播中已經變得不那么重要。因為梁祝傳說膾炙人口,得到民眾的認同,人們只是將其作為一則感人的愛情故事傳承和傳播,絲毫沒有追究原生地的心理。但是,今天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探討梁祝傳說的原生地,探究它的傳承、傳播和變異規(guī)律,對于保護梁祝傳說這一文化遺產,變得非常重要。相信路曉農先生的《“梁?!钡钠鹪磁c流變》一書的出版,不僅會使人們穿越歷史,重溫梁祝文化形成和變異的歷史足跡,體會它的美學意義,而且對保護梁祝傳說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活態(tài)傳承,也具有重要意義。
梁祝文化的研究和保護是相輔相成的。路曉農先生在文獻鉤沉方面用力甚勤,有了豐碩的收獲。同樣希望有關梁祝文化的田野考察報告能夠問世,使梁祝文化的保護更上一層樓。為此愿與同行共勉。謹此為序。
陶立璠
癸巳年盛夏于北京五柳居 陶立璠,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國際亞細亞民俗學會名譽會長,中央民族大學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肌健灸夸洝?/span> 目錄 緒論 宜興梁祝記載最早 15南齊《善卷寺記》是中國最早的“梁祝”記載 ——兼論江蘇宜興是梁祝傳說之源 37祝英臺故宅在宜興 ——兼論祝英臺籍貫之謎 52“梁?!弊x書處——宜興碧鮮庵 62“梁?;卑l(fā)源地——宜興宜興梁祝記述最豐 85歷代“梁?!庇涊d書(文)目敘(上) 110歷代“梁?!庇涊d書 (文)目敘(中) 136歷代“梁祝”記載書(文)目敘(下)宜興梁祝遺存最多 157現(xiàn)存最早的“梁?!蔽奈铩条r庵碑 178歷代“梁?!痹娫~ ——“梁?!蔽脑返膶氋F遺產 214宜興祝陵與祝英臺墓 229“梁祝”讀書與宜興讀書文化梁祝傳說流變軌跡 239從清以前“梁?!笔妨峡戳鹤髡f的流變軌跡 266梁祝傳說在發(fā)源地宜興的流變尋蹤覓跡察訪梁祝 285寧波——梁山伯當官傳說的發(fā)源地 ——兼論梁祝“宜興說”與“寧波說”之異同 305浙東有個梁祝傳說大風物圈 316〗孔孟之鄉(xiāng)——“梁?!庇螌W之地 332汝南——梁祝傳說的重要傳承地 349銅梁——淹沒在山溝里的“梁祝遺存” ——兼論傳說在“遺存地”長久流傳的條件附錄 365梁祝申遺寧波共識(草案) 366“梁?!甭?lián)合“申遺”磋商會備忘錄 368“梁祝”聯(lián)合申遺倡議書 370參考文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