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 編輯推薦 本書榮獲第一屆中國出版政府將圖書獎、江蘇省第十屆優(yōu)秀圖書獎精品獎。
2 作者簡介 潘德華,1941年生,字皓,號木匠潘。江蘇省揚州市人。高級工程師。從事古建筑木工、放樣、施工、設計、研究、教學四十余年。曾主持揚州大明寺鑒真和尚紀念堂工程木作施工和江蘇靖江岳王廟、揚州大明寺棲靈塔、高旻寺天中塔、江都開元寺萬佛塔、哈爾濱楞嚴寺楞嚴塔、南京江浦林散之故居筆塔等重大工程的設計。測繪、修繕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古建筑各十幾座,撰寫論文二十余篇。曾任揚州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技術科長、技術主任等職務?,F(xiàn)任揚州市德華古建筑研究所所長、古建筑設計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古建園林技術》雜志編委、揚州市土木建筑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古建筑學會顧問專家、中國民族建筑研究會理事。1990年度被揚州市人民政府授予“揚州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稱號;2000年榮獲第四屆“江蘇省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稱號,當年又被授予“全國職工自學成才者”榮譽稱號,并榮獲全國職工自學成才獎。
3 圖書目錄
序 前言 作者簡介
上冊
第一章 總論 第一節(jié) 枓栱的起源 第二節(jié) 漢、南北朝、隋枓栱的演變 第三節(jié) 唐、宋、遼、金、元枓栱的演變 第四節(jié) 明、清斗栱的演變 第五節(jié) 宋《營造法式》與清《工程做法》兩部官書中的斗栱外形的比較 第六節(jié) 宋鋪作、清斗科同位分件與榫卯的比較
第二章 宋式枓栱 第一節(jié) 鋪作制度各項尺寸做法 第二節(jié) 鋪作安裝做法 第三節(jié) 宋《營造法式》材、分°制 第四節(jié) 大枓、小枓圖樣一 第五節(jié) 下昂、耍頭圖樣二 第六節(jié) 卷殺、單栱圖樣三 第七節(jié) 重栱圖樣四 第八節(jié) 把頭絞項造圖樣五 第九節(jié) 枓口跳圖樣六 第十節(jié) 四鋪作里外并一抄卷頭,壁內(nèi)用重栱圖樣七 第十一節(jié) 鋪作各項分件分°數(shù) 第十二節(jié) 四鋪作插昂△一、 四鋪作插昂一至八等材各件尺寸/二、 四鋪作插昂補間鋪作圖樣八/三、 四鋪作插昂柱頭鋪作圖樣九/四、 四鋪作插昂轉(zhuǎn)角鋪作圖樣十/五、 四鋪作插昂各件尺寸權衡表 第十三節(jié) 五鋪作重栱出單抄單下昂,里轉(zhuǎn)五鋪作重栱出兩抄,并計心△一、 五鋪作重栱出單抄單下昂,里轉(zhuǎn)五鋪作重栱出兩抄,并計心一至八等材各件尺寸/二、 五鋪作重栱出單抄單下昂,里轉(zhuǎn)五鋪作重栱出兩抄,并計心補間鋪作圖樣十一/三、 五鋪作重栱出單抄單下昂,里轉(zhuǎn)五鋪作出單抄,外計心柱頭鋪作圖樣十二/四、 五鋪作重栱出單抄單下昂,里轉(zhuǎn)五鋪作重栱出兩抄,并計心轉(zhuǎn)角鋪作圖樣十三/五、 五鋪作重栱出單抄插昂,里轉(zhuǎn)五鋪作重栱出兩抄,偷心轉(zhuǎn)角鋪作圖樣十四/六、 五鋪作重栱出單抄單下昂,里轉(zhuǎn)五鋪作重栱出兩抄,并計心各件尺寸權衡表 第十四節(jié) 六鋪作重栱出單抄雙下昂,里轉(zhuǎn)五鋪作重栱出兩抄,并計心△一、 六鋪作重栱出單抄雙下昂,里轉(zhuǎn)五鋪作重栱出兩抄,并計心一至八等材各件尺寸/二、 六鋪作重栱出單抄雙下昂,里轉(zhuǎn)五鋪作重栱出兩抄,并計心補間鋪作圖樣十五/三、 六鋪作重栱出單抄雙下昂,里轉(zhuǎn)五鋪作出單抄,外計心柱頭鋪作圖樣十六/四、 六鋪作重栱出單抄雙下昂,里轉(zhuǎn)五鋪作重栱出兩抄,并計心轉(zhuǎn)角鋪作圖樣十七/五、 六鋪作重栱出單抄雙下昂,里轉(zhuǎn)五鋪作重栱出兩抄,并計心各件尺寸權衡表 第十五節(jié) 七鋪作重栱出雙抄雙下昂,里轉(zhuǎn)六鋪作重栱出三抄,并計心△一、 七鋪作重栱出雙抄雙下昂,里轉(zhuǎn)六鋪作重栱出三抄,并計心一至八等材各件尺寸/二、 七鋪作重栱出雙抄雙下昂,里轉(zhuǎn)六鋪作重栱出三抄,并計心補間鋪作圖樣十八/三、 七鋪作重栱出雙抄雙下昂,里轉(zhuǎn)六鋪作重栱出兩抄,并計心柱頭鋪作圖樣十九/四、 七鋪作重栱出雙抄雙下昂,里轉(zhuǎn)六鋪作重栱出三抄,并計心轉(zhuǎn)角鋪作圖樣二十/五、 七鋪作重栱出雙抄雙下昂,里轉(zhuǎn)六鋪作重栱出三抄,并計心各件尺寸權衡表 第十六節(jié) 八鋪作重栱出雙抄三下昂,里轉(zhuǎn)六鋪作重栱出三抄,并計心△一、 八鋪作重栱出雙抄三下昂,里轉(zhuǎn)六鋪作重栱出三抄,并計心一至八等材各件尺寸/二、 八鋪作重栱出雙抄三下昂,里轉(zhuǎn)六鋪作重栱出三抄,并計心補間鋪作圖樣二十一/三、 八鋪作重栱出雙抄三下昂,里轉(zhuǎn)六鋪作重栱出兩抄,并計心柱頭鋪作圖樣二十二/四、 八鋪作重栱出雙抄三下昂,里轉(zhuǎn)六鋪作重栱出三抄,并計心轉(zhuǎn)角鋪作圖樣二十三/五、 八鋪作重栱出雙抄三下昂,里轉(zhuǎn)六鋪作重栱出三抄,并計心各件尺寸權衡表 第十七節(jié) 上昂圖樣△一、 五鋪作重栱出單抄單上昂,并計心圖樣二十四/二、 六鋪作重栱出雙抄單上昂偷心跳,內(nèi)當中施騎枓栱圖樣二十五/三、 七鋪作重栱出雙抄雙上昂偷心跳,內(nèi)當中施騎枓栱圖樣二十六/四、 八鋪作重栱出三抄雙上昂偷心跳,內(nèi)當中施騎枓栱圖樣二十七 第十八節(jié) 總鋪作次序△一、 五鋪作一抄一昂、六鋪作一抄兩昂或兩抄一昂圖樣二十八/二、 七鋪作兩抄兩昂、八鋪作兩抄三昂圖樣二十九 第十九節(jié) 平坐△一、 造平坐之制圖樣三十/二、 造平坐之制樓閣平坐鋪作圖樣三十一/三、 造平坐之制樓閣平坐鋪作圖樣三十二 第二十節(jié) 襻間△造襻間之制圖樣三十三 第二十一節(jié) 蝦須栱△造蝦須栱圖樣三十四
宋式枓栱模型
《營造法式》原書圖樣
下冊
第三章 清式斗栱 第一節(jié) 斗科各項尺寸做法△一、 挑金造溜金斗科/二、 落金造溜金斗科/三、 一斗二升交麻葉并一斗三升斗科/四、 三滴水品字科 第二節(jié) 斗科安裝做法△一、 挑金造溜金斗科/二、 落金造溜金斗科 第三節(jié) 清《工程做法》斗口制 第四節(jié) 大斗、小斗圖樣一 第五節(jié) 卷殺、昂頭、螞蚱頭、六分頭、菊花頭、桃尖梁頭圖樣二 第六節(jié) 單栱交麻葉云、重栱交麻葉云、內(nèi)里品字科△一、 單栱交麻葉云、重栱交麻葉云、內(nèi)里品字科斗口一寸至六寸各件尺寸/二、 單栱交麻葉云、重栱交麻葉云、內(nèi)里品字科圖樣三/三、 單栱交麻葉云、重栱交麻葉云、內(nèi)里品字科各件尺寸權衡表 第七節(jié) 一斗二升交麻葉并一斗三升△一、 一斗二升交麻葉并一斗三升斗口一寸至六寸各件尺寸/二、 一斗二升交麻葉并一斗三升平身科圖樣四/三、 一斗二升交麻葉并一斗三升柱頭科圖樣五/四、 一斗二升交麻葉并一斗三升角科圖樣六/五、 一斗二升交麻葉并一斗三升各件尺寸權衡表 第八節(jié) 斗口單昂△一、 斗口單昂斗口一寸至六寸各件尺寸/二、 斗口單昂平身科圖樣七/三、 斗口單昂柱頭科圖樣八/四、 斗口單昂角科圖樣九/五、 斗口單昂各件尺寸權衡表 第九節(jié) 斗口重昂△一、 斗口重昂斗口一寸至六寸各件尺寸/二、 斗口重昂平身科圖樣十/三、 斗口重昂柱頭科圖樣十一/四、 斗口重昂角科圖樣十二/五、 斗口重昂各件尺寸權衡表 第十節(jié) 單翹單昂△一、 單翹單昂斗口一寸至六寸各件尺寸/二、 單翹單昂平身科圖樣十三/三、 單翹單昂柱頭科圖樣十四/四、 單翹單昂角科圖樣十五/五、 單翹單昂各件尺寸權衡表 第十一節(jié) 單翹重昂△一、 單翹重昂斗口一寸至六寸各件尺寸/二、 單翹重昂平身科圖樣十六/三、 單翹重昂柱頭科圖樣十七/四、 單翹重昂角科圖樣十八/五、 單翹重昂各件尺寸權衡表 第十二節(jié) 重翹重昂△一、 重翹重昂斗口一寸至六寸各件尺寸/二、 重翹重昂平身科圖樣十九/三、 重翹重昂柱頭科圖樣二十/四、 重翹重昂角科圖樣二十一/五、 重翹重昂各件尺寸權衡表 第十三節(jié) 重翹三昂△一、 重翹三昂斗口一寸至六寸各件尺寸/二、 重翹三昂平身科圖樣二十二/三、 重翹三昂柱頭科圖樣二十三/四、 重翹三昂角科圖樣二十四/五、 重翹三昂各件尺寸權衡表 第十四節(jié) 挑金落金造溜金斗科△一、 挑金造溜金斗科圖樣二十五/二、 落金造溜金斗科圖樣二十六 第十五節(jié) 隔架科△一、 隔架科斗口一寸至六寸各件尺寸/二、 隔架科圖樣二十七 第十六節(jié) 三滴水品字科△一、 三滴水品字科斗口一寸至六寸各件尺寸/二、 三滴水品字科圖樣二十八 第十七節(jié) 品字科△一、 品字科各踩斗口一寸至六寸各件尺寸/二、 品字科三踩圖樣二十九/三、 品字科五踩圖樣三十/四、 品字科七踩圖樣三十一/五、 品字科九踩圖樣三十二/六、 品字科十一踩圖樣三十三
清式斗栱模型
《工程做法》原書圖樣
參考書目 后記
4 相關文摘
前言
因我國年輕人不怎么認識繁體字,給他們閱讀繁體字版《斗栱》帶來很多不便,故應廣大讀者需求,本書修訂為簡體字出版。 中國古建筑在世界建筑之林中占有杰出的地位,它以木構為主的建筑體系歷史悠久,數(shù)量繁多,結構復雜,科學文化內(nèi)涵極為豐富,抗震性能最好。唐宋時期,木構架之立柱做有“生起”、“側(cè)腳”,柱頭向中心傾斜推抵,受力后榫卯收緊,其榫卯結合,既嚴密而又不固死。當?shù)卣饋砼R的時候,構架即隨著震波來回晃動,發(fā)出“咯咯”的聲音,構件榫卯因可以相對活動而不致折斷,震波消失了,構架又恢復原位,這就是中國古建筑中特有的彈性框架結構。在這里“榫卯”起了重要作用。 “榫卯”何時出現(xiàn)還不很清楚,但從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木構件來看,至少已有七千年以上的歷史,當時榫卯已出現(xiàn)了平身柱兩側(cè)插梁榫卯、轉(zhuǎn)角柱直角梁榫卯、直欞欄桿榫卯和企板榫卯。榫卯的出現(xiàn)是中國建筑史上的一個偉大的創(chuàng)舉,它使中國古代構架獲得了發(fā)展的生命力。中國古建筑是以木構架為骨干,柱梁承重,墻壁、門窗僅作圍護,并不負擔屋頂?shù)闹亓俊_@種木構架,下有立柱、上有梁桁,在梁桁與立柱之間的過渡部分還有一種構件,這種構件全面運用榫卯技術,使出檐向外遠伸,這便是中國建筑數(shù)千年來所特有的“斗栱”體系。
“斗栱”的出現(xiàn),約在三千年前的商周,那時的青銅器中往往反映當時建筑的局部形象。如“令”的四足做成方形短柱,柱上置櫨斗,再在兩柱之間,于櫨斗斗口內(nèi)施橫枋,枋上置二方塊,類似散斗和櫨斗一起承載上部版形的座子。斗栱在中國古建筑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凡是重要建筑、紀念性建筑必須用斗栱。北宋崇寧二年(公元1103年)李誡著《營造法式》和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工部《工程做法》,被譽為中國古典建筑的兩部“文法課本”?!稜I造法式》中,斗栱分八等材,以“材分°制”之用材等級作建筑設計的基本模數(shù),“凡構屋之制,皆以材為祖,材有八等,度屋之大小,因而用之”。清代《工程做法》中,斗栱分十一等材,以“斗口”為設計模數(shù)。
斗栱的造型優(yōu)美,玲瓏剔透,種類繁多,現(xiàn)存世界上最高的木構建筑,中國的應縣木塔就有斗栱六十余種。斗栱的造型變化無窮,如宋式斗栱,通常運用補間鋪作、柱頭鋪作、轉(zhuǎn)角鋪作三種,若全“計心造”,只要在其中減“一計”或“兩計”改成“偷心”,斗栱的造型就變了樣;如鋪作較多,里轉(zhuǎn)減“一鋪”或“兩鋪”亦變了樣,榫卯也隨著變化。就同下棋一樣,只要移動一子,全盤走法即另有一種走作。斗栱榫卯結構在古建筑中最為復雜,組合構件數(shù)量也最多。潘谷西先生曾說過,如以宋式“六鋪作重栱出單抄雙下昂,里轉(zhuǎn)五鋪作重栱出雙抄,并計心”轉(zhuǎn)角鋪作一朵為例:其構件名稱有28種,構件數(shù)量107件,單件榫卯98個。再以清式“單翹重昂”角科一攢為例:其構件名稱計34種,構件數(shù)量101件,單件榫卯120個。 “斗栱”是東方建筑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斗栱知識亦是中國古建筑研究中的一門必修課。有人感到斗栱類型繁多,結構復雜,艱澀難懂,事實上只要肯下功夫,是不會弄不懂的。我曾目睹不少外國的留學生和愛好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建筑學者考察中國古建筑的情景,他們對斗栱的復雜性充滿興趣,樂意深入研究,他們拍攝斗栱構造時的那種認真程度,可以說就差鉆進斗栱肚子里去了。有些研究中國傳統(tǒng)建筑的國外專家,一到中國就講中國古建筑?,F(xiàn)在日本的唐代建筑,保存得比中國多。斗栱中的“方頭昂”原是中國昂頭形式的一種,漢明器上經(jīng)常見到,后來才傳到日本,而我國已基本不用了。我以為中國的古建筑應該發(fā)揚光大地繼承下去,不能讓我們前輩勞動智慧的結晶失傳。
我們的前輩朱啟鈐先生,于1930年創(chuàng)辦了“中國營造學社”,梁思成、劉敦楨等先生先后加入了學社。30年代曾由兩位先生帶領社員,分為兩組,對中國古建筑進行調(diào)查、考察、測繪。那時我們的國家和民族還處于多難、貧窮落后的境地,兩位先生披荊斬棘,吃盡了千辛萬苦。僅從1932年至1937年這短短的五年時間里,調(diào)查的縣市即有137個,經(jīng)調(diào)查的古建筑殿堂、房舍有1823座,詳細測繪的建筑有206組,完成測繪圖稿1898張,工程浩大、數(shù)量可觀。我們的前輩,為保護和研究中國古建筑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為后人留下一筆珍貴的財富。六十多年前,梁思成、劉致平、羅哲文先生編寫了《中國建筑設計參考圖集》圖冊,書中有羅哲文先生親手繪制的大量“斗栱”圖,專供設計參考與講學作教材,也是一份十分珍貴的資料。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后他們以及建筑史學界的其他學者繼續(xù)作了不少探討,隨著古建筑維修工作的全面展開,人們對斗栱的認識日益深入,但因為斗栱的構造及木工工藝,尤其是榫卯技術,若非深入絕難知其全貌,若再要從歷史上從營造法式上深究,自然更非易事。因而系統(tǒng)地全面地闡述與分析斗栱沿革與做法的書一直未能問世。
我自16歲起學習木工,涉獵古建筑后漸有所得,每每驚訝其斗栱既簡單又千姿百態(tài)的特點。20世紀70年代主持梁思成先生生前設計的揚州大明寺“鑒真和尚紀念堂”工程,更感受到唐代斗栱的氣勢,期間不斷閱讀有關書籍,請教專家之外反復揣摩與實踐,燃起深入研究斗栱的興趣,那時讀1954年上海商務印書館重印的原《萬有文庫》中載的由南宋王在蘇州重刊的宋《營造法式》,讀到了劉敦楨先生的???,該書雖列有櫨斗、散斗及少數(shù)栱件的分件簡圖,但稍復雜如“八鋪作重栱出雙抄三下昂”者,尺寸及開卯如何確定仍不能了然于心,遂產(chǎn)生自己探討的愿望,又讀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武英殿本《工程做法》逐漸發(fā)現(xiàn)其中錯訛甚多,這促成了我后來在《古建園林技術》上連續(xù)發(fā)了五篇論文指出這些錯誤?!豆こ套龇ā窙]有斗栱分件圖,只有文字陳述,我于是也決心探討清式斗栱分件做法。
通過對宋與清兩朝斗栱的研究,我認識到,各朝各代斗栱雖不斷嬗變,但變化仍不出宋、清兩代斗栱的樊籬。我決心將自己數(shù)十年實踐中的認識,將宋、清兩代官式建筑斗栱榫卯作法寫成一本專著,于是開始了長達12年的艱苦寫作,這對我并非易事。我在此書中特別附上了《營造法式》中的原文,凡加引號者均為《營造法式》的原文,凡不加引號者,均為我自己的文字,凡字下加橫線者,均為劉敦楨先生的??薄?/span>
本書是在繼承前人經(jīng)驗和技術成果的基礎上寫成的,它包含著一代代古建筑技術人員的辛勤勞動和近現(xiàn)代古建筑專家梁思成、劉敦楨、林徽因、劉致平、莫宗江、羅哲文等先生的智慧和汗水。這里特別要提及我的恩師——揚州著名的木工老匠師陶裕壽先生和篆刻家桑愉先生,沒有他們對我的教導和幫助,我不可能獲得今日的成績。在歷經(jīng)12年的日日夜夜,竭盡全力撰寫之后,《斗栱》一書終于脫稿,我愿將它奉獻給祖國和人民。本書由羅哲文先生題寫書名。但由于本人的經(jīng)歷與知識結構及各方面水平的局限,書中必然存在很多不足,借此書出版之機,求教于方家,期盼古建筑界的專家、前輩和同行們不吝賜教,以期再獲改進,付承后人。
在本書出版簡體版時,其子潘葉祥對原繁體字版做了進一步的??薄?/span>
2006年《斗栱(上下冊)》榮獲江蘇第十屆優(yōu)秀圖書獎精品獎。
2007年《斗栱(上下冊)》榮獲第一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
潘德華 潘葉祥 2017年1月于揚州斧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