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內(nèi)容提要
閩海祠堂建筑是在民族大遷徙、征戰(zhàn)、交流和融合之中逐步形成的,是文明交流的產(chǎn)物、工程技術(shù)的縮影與宗族文化的載體,也是當(dāng)下與未來“留著鄉(xiāng)愁”、加強兩岸文化交流展示的平臺。本書從移民的視角,探討了閩海地區(qū)祠堂建筑空間構(gòu)成要素、平面空間形態(tài)、建筑立面與裝飾藝術(shù),并深入剖析了閩海祠堂建筑的大木作與小木作營造技藝,揭示祠堂背后深邃的宗族文化,與閩臺兩地血脈相連、同根同源的文化本質(zhì)。 本書可供建筑學(xué)、城市規(guī)劃、文化遺產(chǎn)保護、民居建筑研究等相關(guān)專業(yè)研究者閱讀參考。 2.目錄 引言1 1閩海地區(qū)與移民4 1.1閩海系4 1.2閩海地區(qū)4 1.3移民4 1.4移民浪潮下的福建5 1.4.1移民福建5 1.4.2移民下的閩文化與社會發(fā)展15 1.5移民浪潮下的臺灣16 1.5.1移民臺灣16 1.5.2閩南人移民入臺22 1.5.3臺灣文化淵源26 2家庭、宗族與宗法制度29 2.1宗族與宗法制度29 2.1.1宗族29 2.1.2宗法制度29 2.2家庭、宗族組織30 2.2.1家庭與家庭組織30 2.2.2宗族類型與宗族組織32 2.2.3家庭與宗族的相互依存33 2.3閩海宗族發(fā)展35 2.3.1福建宗族發(fā)展35 2.3.2臺灣宗族發(fā)展38 2.3.3閩海地區(qū)典型宗族變遷44 3閩海祠堂發(fā)展49 3.1祠堂空間演變49 3.1.1西周及以前的宗廟49 3.1.2秦漢代祠堂50 3.1.3魏晉至宋元祠堂50 3.1.4明清祠堂51 3.2福建祠堂的發(fā)展概況55 3.3閩海祠堂的發(fā)展58 3.3.1臺灣祠堂發(fā)展概況58 3.3.2金門祠堂發(fā)展概況58 3.3.3金門蔡氏祠堂發(fā)展64 3.3.4臺中祠堂發(fā)展67 4閩海祠堂形制與構(gòu)成要素73 4.1祠堂建筑基本形制73 4.2祠堂形制的構(gòu)成基本要素73 4.2.1建筑元素73 4.2.2戶外元素76 4.3平面空間組成80 4.3.1平面基本構(gòu)成80 4.3.2祠堂總體形制的基本范型81 4.4祠堂立面構(gòu)成83 4.4.1屋頂84 4.4.2墻身86 4.4.3基座87 4.5祠堂結(jié)構(gòu)體系87 5祠堂空間類型與特色89 5.1閩海祠堂區(qū)系類型89 5.1.1主要類型劃分89 5.1.2閩海祠堂分區(qū)與區(qū)系特征90 5.2祠堂建筑空間類型與特色92 5.2.1單落型92 5.2.2兩落、多落型99 5.2.3客家祠堂117 5.2.4套院巨型123 5.2.5特殊型127 6祠堂營造圖與大木作130 6.1營造圖130 6.1.1水卦圖131 6.1.2點制篙尺136 6.1.3臺灣打圖141 6.2大木施工145 6.2.1棟路148 6.2.2斗栱165 6.2.3枋類構(gòu)件168 6.2.4檁椽構(gòu)件171 6.2.5其他構(gòu)件171 7小木作技藝174 7.1木雕裝飾174 7.1.1雕刻用材174 7.1.2雕刻工藝174 7.1.3雕刻技法176 7.2石作雕刻182 7.2.1雕刻用材182 7.2.2雕刻工具182 7.2.3雕刻工藝183 7.2.4雕刻技法183 7.2.5石雕運用187 7.3堆剪與灰塑、交趾陶194 7.3.1堆剪195 7.3.2灰塑197 7.3.3交趾陶200 7.4磚雕201 7.5油飾彩繪204 7.5.1作用與內(nèi)容204 7.5.2油飾彩繪工序207 8閩海祠堂建筑文化210 8.1宗祠的風(fēng)水觀210 8.1.1選址文化210 8.1.2禁忌文化213 8.2木主文化215 8.2.1木主及其宗族意義 216 8.2.2祠堂木主制度 217 8.2.3木主文化的空間化219 8.3祭祀文化220 8.3.1祭祀對象220 8.3.2祭祀物品222 8.3.3祭祀禮儀223 8.3.4祭儀流程 224 8.3.5祭祀儀式空間化227 8.4其他祠堂文化228 8.4.1姓氏文化228 8.4.2匾額文化229 8.4.3祠聯(lián)233 9余論236 9.1歷史塵埃中的祠堂236 9.2新時代下的祠堂236 9.3祠堂空間功能的暢想237 主要參考書籍239 后記2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