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提要
本書的內容按照現象認知、科學詮釋、分析與操作及運作組織四個方面展開。其中第一部分從現象和學理層面討論了當代建筑與城市之間的互動關系,并從形態(tài)與功能兩個維度進一步討論了這種相關性的問題;第二部分提出了建筑城市性的基本概念與模式建構,是全書論述的理論核心;第三、四兩部分分別從功能和形態(tài)兩個具體方面探討了基于城市建筑與城市系統(tǒng)互動性的分析方法和設計策略,是方法層面對建筑城市性理念的運用基礎;第五部分探討了城市建筑的設計管控、組織與運作方法等相關問題,緊扣城市規(guī)劃、城市設計的相關性,是操作層面的一種應對。 本書適于建筑學、城市規(guī)劃專業(yè)的師生以及建筑設計從業(yè)人員和城市規(guī)劃管理人員閱讀、參考。
目錄 CONTENTS
1.1GIS概述001 1.1.1GIS的發(fā)展歷史001 1.1.2GIS系統(tǒng)構成002 1.1.3GIS空間數據003 1.1.4GIS的基本功能004 1.2ArcGIS概述005 1.2.1ArcGIS桌面應用005 1.2.2ArcGIS的基本功能006 1.3ArcGIS基本操作007 1.3.1創(chuàng)建新地圖文檔008 1.3.2加載數據文件008 1.3.3圖層的基本操作010 1.3.4瀏覽地圖012 1.3.5查詢地理信息012 1.3.6視圖切換013 1.3.7輸出為圖片格式013 1.3.8保存地圖文檔014 1.4地圖設計的原則015 1.4.1視覺層次原則015 1.4.2對比原則016 1.4.3圖底關系017 1.4.4視覺平衡原則020 第二章坐標投影轉換與校正022 2.1GIS的空間參照系022 2.1.2地理坐標系023 2.2國土空間規(guī)劃的空間參考024 2.2.12000國家大地坐標系024 2.2.21985國家高程025 2.2.3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數據025 2.3空間校正025 2.4GIS數據與CAD相互轉換030 2.4.1GIS和CAD聯合制圖030 2.4.2CAD轉為GIS數據032 2.4.3GIS數據轉為CAD033 第三章交通網絡分析034 3.1交通網絡中的基本概念034 3.1.1網絡的概念034 3.1.2網絡數據集的組成034 3.1.3網絡數據集中的轉彎035 3.1.4連通性和連通策略035 3.2交通網絡構建036 3.2.1數據加載036 3.2.2數據整理與計算036 3.2.3交通網絡構建操作041 3.3最短路徑的計算045 3.4設施服務區(qū)分析048 第四章生態(tài)敏感性分析051 4.1生態(tài)敏感性的基本概念051 4.2單因子評價051 4.2.1坡度因子051 4.2.2起伏度因子052 4.2.3坡向因子053 4.2.4NDVI054 4.2.5水體敏感性分析055 4.2.6污染敏感性分析056 4.3綜合影響評價057 4.3.1評價權重057 4.3.2生成評價圖058 4.4生態(tài)安全格局分析058 4.4.1生態(tài)安全格局的概念058 4.4.2單因子生態(tài)安全格局060 4.4.3綜合安全格局062 第五章最佳園路分析063 5.1園路分析基本概念063 5.2最佳園路分析基本操作步驟064 5.2.1坡度成本數據集064 5.2.2土地利用成本數據集065 5.2.3景觀點成本數據集066 第六章城市公共衛(wèi)生規(guī)劃支持分析072 6.1城市公共衛(wèi)生規(guī)劃概況072 6.2GIS在霍亂中的應用概述072 6.3GIS在霍亂中應用的基本操作072 6.3.1創(chuàng)建泰森多邊形073 6.3.2空間連接075 6.3.3匯總統(tǒng)計頻數076 6.3.4視圖布局077 第七章通風廊道分析080 7.1通風廊道的基本概念080 7.2地形條件分析080 7.2.1數據加載080 7.2.2DEM數據的重分類與賦值評價081 7.3城市建筑環(huán)境分析083 7.3.1數據加載與處理083 7.3.2面轉柵格084 7.4城市道路通風性能評價087 7.5城市開敞空間分析089 7.6基于多因子綜合評價的城市通風廊道適宜性分析094 第八章水文分析096 8.1水文建模工具096 8.2水文分析操作方法097 8.2.1流向分析097 8.2.2填洼處理097 8.2.3描繪分水嶺103 8.2.4創(chuàng)建河流網絡103 8.2.5轉換成矢量河網104 8.2.6河網分級107 8.2.7確定水流路徑長度108 第九章國土空間規(guī)劃雙評價110 9.1國土空間規(guī)劃基本概念110 9.2國土空間規(guī)劃技術流程110 9.2.1數據要求與準備110 9.2.2數據精度與參數要求111 9.2.3數據資料清單(表91)111 9.2.4評價工作流程(圖91)113 9.3城鎮(zhèn)建設適宜性評價113 9.3.1土地資源評價113 9.3.2水資源評價116 9.3.3氣候評價118 9.3.4環(huán)境評價120 9.3.5災害評價123 9.3.6區(qū)位優(yōu)勢度評價125 9.4城鎮(zhèn)建設適宜性集成評價133 9.4.1初判城鎮(zhèn)建設條件等級133 9.4.2修正城鎮(zhèn)建設條件等級133 9.4.3城鎮(zhèn)建設適宜性劃分136 第十章追蹤分析137 10.1追蹤分析概述137 10.1.1追蹤分析的概念137 10.1.2相關術語137 10.1.3Tracking Analyst啟用138 10.2颶風追蹤案例分析138 10.2.1添加時態(tài)數據138 10.2.2檢查颶風數據140 10.2.3數據符號化143 10.2.4回放時態(tài)數據144 10.2.5高亮顯示特殊事件145 第十一章地統(tǒng)計分析148 11.1地統(tǒng)計分析概述148 11.1.1地統(tǒng)計的概念148 11.1.2半變異函數148 11.1.3插值方法148 11.1.4交叉驗證149 11.2地統(tǒng)計數據瀏覽150 11.2.1直方圖數據查看150 11.2.2瀏覽空間自相關和方向影響153 11.2.3數據全局趨勢識別155 11.3繪制溫度場圖156 第十二章模型構建器160 12.1模型構建器概述160 12.1.1模型構建器的概念160 12.1.2模型元素160 12.1.3迭代器161 12.2使用模型構建器創(chuàng)建工具162 12.2.1創(chuàng)建初始模型162 12.2.2顯示工具參數162 12.2.3創(chuàng)建模型參數163 12.2.4對模型元素重命名164 12.2.5設置模型參數順序164 12.2.6設置模型參數類型165 12.2.7模型參數設置過濾器165 12.3生態(tài)分析建模166 12.3.1準備建模工具166 12.3.2坡度分析168 12.3.3植被敏感性分析169 12.3.4水體敏感性分析170 12.3.5環(huán)境敏感性分析171 12.3.6綜合分析模型172 12.3.7符號化應用174 第十三章地理設計177 13.1國土空間規(guī)劃的地理設計要求177 13.2地理設計概述178 13.2.1地理設計的概念178 13.2.2地理設計的框架178 13.3地理設計模型案例179 13.3.1案例區(qū)域概況179 13.3.2變化模型179 13.3.3影響模型——生態(tài)安全格局分析181 13.3.4決策模型——合理優(yōu)化途徑182 參考文獻186
|
|
| ||||||
|
| ||||||
|
| ||||||
|
| ||||||